从“生态伤疤”到“山水画卷”
藏于茂名市电白区黄岭镇群山褶皱中的南清村,正以“云上南清”为名片,将生态修复的“绿色答卷”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“金色动能”。这条集“森林康养、农事体验、乡村度假”于一体的精品生态旅游线,不仅是粤西山水间的亮丽风景,更成为“百千万工程”中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样板。
01 矿坑重生记:从“生态疮疤”到“天然氧吧”
曾经,南清村因采石烧灰留下一个个深数十米的“生态伤疤”——裸露的山体淌着碎石,空气中弥漫的粉尘让村民不敢开窗。如今,这里被91.31%森林覆盖率环抱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天然氧吧”。南清村村书记李荣晓站在天鹅湖畔,指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回忆:“那时候山上连草都难长,更别说树了。我们认准一条理:修复生态不是亏本买卖,是给子孙留家底。”
在当地党委政府、南清村“两委”的带领下,村民肩挑手扛填埋矿坑,给边坡“披”上草毯,沿山种下油茶、香樟等乡土树种。令人惊喜的是,山间树木渐渐被一种可入药的寄生植物缠绕——这种对生长环境极挑剔的植物,只在负氧离子超1200个/立方厘米、年均气温保持在22℃左右的山林中存活,如今却成了南清村生态变好的“活证明”。
沿峡谷溪流溯源而上,清浅的溪水从高处潺潺而下,在石缝间叮咚跳跃。翻开一块被青苔包裹的岩石,几只黑色的小螃蟹立刻横着身子钻进石缝和草丛中,螯足划水的涟漪惊起一串细碎的光。溪边斜坡上,野山竹缀着青黄色的果实,熟透的牛奶果裂开橙黄的果皮,山稔果则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灌丛间,随手摘一颗放进嘴里,清甜里带着山野的微酸。李书记说,这几年生态好了,不仅这些野果长得旺,连多年未见的画眉、斑鸠也常来溪边喝水。
在村中央,4个废弃矿坑最终串联成100亩“南清天鹅湖”,环湖步道串联起观景台与原生林带。监测数据显示,村内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1300个/立方厘米,“国家森林乡村”的牌匾,成了村民最引以为傲的家底。
02 绿富同频:生态价值的多维变现
“山上的油茶果能榨油,树木的寄生草能入药,连空气都能‘卖钱’。”这是南清村民对“绿水青山”的新认知。依托生态优势,村里将龙眼、油茶、南蕉等特色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:游客可亲手采摘油茶果,在古法榨油坊里看金黄茶油滴落;“柿柿如意”餐厅里,茶油鸡的香气混着山泉水的清甜,端上桌的都是“生态认证”的山货。
20多栋传统农房被改造成轻奢民宿,推窗可见云雾绕山,推门能入梯田摘果。“民宿+森林康养”“民宿+科普研学”等产品,让游客在“一日跨四季”的体验中,为生态买单。村民李婶算过一笔账:家里闲置房入股民宿,加上采茶、向导的收入,一年能多赚3万多,“以前守着好山好水受穷,现在绿水青山真成了‘摇钱树’。”
03 “五洗”沉浸式体验:让生态红利可感可触
南清村的生态魅力,藏在“五洗”之旅的细节里:洗肺:沿天鹅湖漫步,每口呼吸都带着松针与花香;洗心:溯溪而上登顶望云海,山风掠过树梢的声音,能把烦心事吹跑;洗胃:柴火灶炖的山鸡汤、石磨磨的山水豆腐,吃出大自然的本味;洗礼:跟着老手艺人学编竹器、看非遗“飘色”表演,触摸乡土文化的根;“洗澡”:夏日跳进清冽山溪,鹅卵石按摩着脚掌,凉意从皮肤渗到心里。
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感,写在村民眼角的笑纹里——村道硬化到家门口,垃圾分类有了积分奖励,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,“以前盼着走出去,现在外面的人都想来咱这养老。”
04 党建引领:把稳生态发展方向盘
“生态保护不是喊口号,得让村民真受益才撑得久。”李书记说。南清村通过“三变”改革,让村民从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变成受益者:56间闲置农房入股民宿合作社,村民按股分红;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,收益反哺生态维护与民生改善。2024年,村集体收入突破106万元,同比增长165%,其中30%用于山林养护和古树保护。
如今,南清村正联动浮山岭景区,规划“生态康养度假区”和“非遗文化体验线”,电商直播间里,“南清茶油”“寄生草药包”成了热销品。从修复生态到变现生态,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,南清村用实践证明:当生态价值、经济价值、社会价值、文化价值同频共振,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