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生态让道!守护大湾区CBD这抹绿- 新澳彩资料-新澳门六合彩资料

新澳彩资料

为生态让道!守护大湾区CBD这抹绿

  “这是沙鸻,个头小、胖乎乎,那边是半蹼鹬、翘嘴鹬、金斑鸻……都是刚刚从北方飞来的候鸟。”在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保护区)监控室,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,盯着屏幕如数家珍,在保护区20余年,她快速分辨出这些身影。7月初,迁徙候鸟的“先遣部队”已抵达保护区。

  红树林是海边滩涂特有木本植物,被称为防风消浪的“海岸卫士”,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。从高空俯瞰,保护区如一条绿丝带在深圳湾铺开,紧挨着繁华都市CBD,构成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。

  

紧挨着城市CBD的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

紧挨着城市CBD的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

 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,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年的日子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视察,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。广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。

  这个占地367.64公顷的保护区,是我国面积最小、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在深圳这座特大城市寸土寸金的腹地,它成为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”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驿站,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跨境生态屏障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?或许在这里能找到答案。


博  弈

为生态让道,保护深圳湾的天然“海上长城”

  8月5日,深圳时隔数年再度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瓢泼大雨下,保护区3号鱼塘的水位暴涨,威胁着正在孵化的水鸟。

  “鱼塘水位一夜上涨了15厘米,太快了。”监控室内,杨琼焦急地盯着屏幕,手扶了扶眼镜。“外海开始退潮了,放水”,她轻点屏幕操作,鱼塘内智能水闸系统立即开启,看着水位退去,她长舒一口气。

  这片珍贵的红树林,需要悉心照看。

  红树林究竟有多重要?杨琼解释,红树林有很好的防风消浪效果,50米宽的红树林就可以把3—5米的海浪降到0.5米,“它们是深圳湾天然的‘海上长城’”。

  同时,红树林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。目前,全球有9条候鸟迁飞路线,其中最繁忙的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”便途经保护区。这里是候鸟的越冬地和“加油站”,一旦保护区受到破坏,迁飞通道将受到巨大威胁。

  “保护候鸟是保护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”杨琼深知责任之重。但由于福田这片红树林面积小、离城市近,受到的干扰大,保护难度更大。

  

保护区内的候鸟。陈健平 摄

保护区内的候鸟。陈健平 摄


  在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,这样的博弈一次次上演。

  1994年,高速发展的深圳规划建设贯通东西的滨海大道。按最初设计,大道将直穿保护区核心区,200多亩红树林面临被毁风险。

  消息一出,社会各界反映强烈,如何平衡“路”与“林”的关系备受关注。

  “要在‘路’‘林’兼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各方可以接受的方案,要在全局利益与科学依据的前提下修建好滨海大道。”在《我在深圳当市长》一书中,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讲述了那时的考量。

  最终,深圳决定:将滨海大道北移避开保护区的核心区,把对红树林的破坏降到最低,同时又保证快速干道上应有的通行速度。1997年,国务院批复同意,滨海大道向北平移260米,保护区调整红线。

  如今,在深圳湾公园最东侧,曾经为修建滨海大道打下的地基上,建起了海滨生态公园。每到候鸟季,这里都是市民最喜欢的观鸟点之一。“那时,深圳为生态‘让道’是超前意识,示范效应远超守住几百亩红树林。”杨琼说。

  

滩涂上的红树林  

滩涂上的红树林


  在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中,浅水鱼塘是外海高潮位时候鸟重要的栖息场所。候鸟喜欢开阔浅滩,退潮时,候鸟主要在海边滩涂觅食;涨潮时,滩涂被淹没,候鸟便退到鱼塘。

  但在多年前,这些鱼塘主要用于养殖基围虾,塘水很深,候鸟无法落脚。人类生产再次与这片红树林保护产生矛盾。

  “收回鱼塘的过程中,冲突很激烈。”杨琼回忆说,多方协调下终于在2006年将鱼塘全部收回,并交由保护区管理。但此时新问题出现了:深水鱼塘并不适合水鸟,改造迫在眉睫,但要怎么改?保护区对面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已经做出探索:根据不同鸟类的习性改造鱼塘。

  

杨琼和同事通过监控观察候鸟  

杨琼和同事通过监控观察候鸟


  保护区请来香港专家做顾问,“鱼塘要像游泳池,有深水区、浅水区。”杨琼形象比喻,这样不同腿长的鸟都能在鱼塘找到落脚地。

  改造升级仍在持续。2022年,保护区又针对改造后的鱼塘研发安装智能水闸。根据潮汐规律,远程操作就能调节适合鸟类栖息的鱼塘水位。杨琼把鱼塘比作鸟类的“五星级酒店”,“现在监测到彩鹬等鸟类繁殖,看到小宝宝降生,我们觉得一切努力很有意义”。


变  化

从增到减,合理种植为鸟类提供栖息地

  “是鲎!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在深圳湾第一次记录!”深圳大学老师周海超清晰记得,去年4月15日看到红外相机画面时的兴奋。随着无瓣海桑被清理,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出现在深圳河口。

  “生物多样性的增加,充分说明对无瓣海桑的治理有效。”他所说的无瓣海桑是源自孟加拉的一种红树植物,在多数人概念里,红树林面积增加才是生态环境保护,为何深圳要做“减法”?

  

深圳河河口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  

深圳河河口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


  红树林保护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。上世纪90年代,城市快速发展挤占红树林生存空间,随着各地生态环境意识加强,如何快速恢复红树林面积成为头等大事。在此背景下,深圳引进无瓣海桑。

  无瓣海桑长得高且快,能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存活。但随着无瓣海桑“疯长”,新的问题出现了。2015年,深圳紧挨着保护区建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(以下简称生态公园),此前生态公园的南区也引进种植有一大片无瓣海桑。滩涂上密密麻麻一大片,低矮的本土红树被挤压,鸟类栖息地也被侵占。

  “‘有树无鸟’对深圳湾来说,不能接受,红树林和滩涂的面积要因地制宜保持平衡。”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高级保育经理谢恺琪回忆,生态公园开园后正式由基金会运营,他们愈发注意到这个问题。

  清理无瓣海桑迫在眉睫,但也须谨慎。谢恺琪告诉记者,红树林基金会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,同时与专家合作制定详细的“红树林减法”计划。

  彼时,香港已将无瓣海桑定性为入侵物种,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清理,这也让“减法”有了参考。

  

紧挨着城市的一片红树林  

紧挨着城市的一片红树林


  2017年,深圳决定在生态公园南区试验性清理无瓣海桑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这座城市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:红树林保护的不仅是红树植物本身,更是其中的生物多样性。

  “第一次试着清理了一部分无瓣海桑,并对地形进行适鸟化改造,部分地方也替换成本土红树种。”谢恺琪说,改造完成当年,重新露出的滩涂就迎来许多水鸟。

  清理初见成效后,这场“减法”扩大到深圳河口。2020年至2023年,深圳河口的无瓣海桑基本得到清理。同时,基金会与周海超团队合作,在河口进行持续的生物多样性监测,也正是在这片区域,周海超发现了鲎。“鲎不喜欢全淤泥滩涂,需要些砂质。当无瓣海桑清除后,滩涂符合鲎生活的需求。”

  

红树林上的鸟类  

红树林上的鸟类


  基金会监测数据显示,候鸟季深圳河口三角洲鸟类数量显著上升,截至2024年数量同比2022年增长超102%。


合  作

更多稀有动物出现在深港跨境生态走廊

  2020年10月25日凌晨4点,一只欧亚水獭从香港游过来,被生态公园红外相机拍下。在深圳湾有据可考的上一次目击记录,还是在10年前。

  这10年里,保护区和公园陆续监测到豹猫、小灵猫、野猪等往来深港,这条跨境生态走廊总是给人惊喜。

  

出现在红外相机里的欧亚水獭

出现在红外相机里的欧亚水獭


  深圳河虽分隔深港两地,但红树林生态系统本是一体。1983年,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建立。一年后,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创建,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
  当时,香港研究红树林较早,广东空白较多。2003年,香港城市大学与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共建“福田—城大红树林研发中心”,香港专家谭凤仪和黄玉山带着一众学者跨越深圳河来到保护区,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。

  “这是国内第一个在国家级保护区内成立的红树林研发中心,深港两地对红树林的合作研究就此开始。”杨琼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红树林研究的博士论文。

  2012年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,周海超也进入研发中心做博士后,谭凤仪正是他的导师,“保护区刚成立时很简陋,当时谭教授把香港的设备搬到深圳免费用,很多‘老古董’设备都还保留”。

  20多年来,内地许多学者进入研发中心,一大批成果应用到深圳红树林的保护中。

  2021年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,在“福田—城大红树林研发中心”的基础上,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、香港都会大学和深圳大学共同组建“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”,成为红树林研究的中坚力量。

  

周海超(绿背心)在安装监测设备

周海超(绿背心)在安装监测设备


  “深港合作就像在大湾区播下一颗种子。”如今,走上教师岗位的周海超,又将这颗种子播撒向下一代。

  “每个学期,我都带学生到红树林调查、实践,让他们了解、热爱红树林。”他说,这片树林是最好的教材,保护区罕见地处在城市腹地,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当地政府如何平衡城市与保护区的发展。“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就此融入日常。”

  生态保护的种子也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。2007年,红树林成为深圳市树,保护区以及生态公园成为市民身边了解红树林最便捷的场地。

  

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的科普教育

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的科普教育


  在保护区改造鱼塘时还发生了“乌龙”:一名深圳市民看到机械设施开进保护区,误以为违规开发,拨打电话举报。保护区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并邀其对改造进行监工,“市民甚至比我们更关注红树林,每到候鸟季,许多人来观鸟、拍鸟。这里既是候鸟的家园,也是市民的家园。”杨琼说。

  2023年9月,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。今年7月,保护区和基金会又带着一线实践经验走进《湿地公约》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,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红树林守护故事。

  回首这场历时数十年的保护,生态的联结超越地理界限,各类生物“精灵”在美丽湾区繁衍生息。目前,全省约60%的红树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地、近95%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,广东海洋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。

  暮色中,红树林温柔摇曳,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收割鱼塘的芦苇,为即将到来的候鸟大部队做准备。

  “生态好不好,候鸟说了算。”杨琼望着远方,她知道再过几个月,天边的那个方向就会出现一片她最熟悉的身影。

  

市民在深圳湾观鸟  

市民在深圳湾观鸟


  原标题:

  守护大湾区CBD这抹绿

  ——探访我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为生态让道!守护大湾区CBD这抹绿- 新澳彩资料-新澳门六合彩资料

新澳彩资料